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
   shandong    school    logistics   association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校园文化景观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又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景观的营造能让师生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学校寓教于景实际体现,起到的效果不言而喻。本文立足于山东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分析农大百余年办学历程和优良传统与校园景观建设的融合,展现学校的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探索校园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结合特色景观深化文化气息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景观;校园文化

  引言:

  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文化和知识汇集的殿堂,对学生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任何一所知名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比如北京大学未名湖,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碑等。有了独特文化景观的大学如同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名牌,这些景观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人们总体认为北大人好动、灵活、争强好胜,而清华人好静、踏实、谦虚谨慎一样,特定的校园文化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高校精神。山东农业大学具有百余年办学历程和优良传统,校园景观不仅要给师生提供轻松活跃的工作学习空间,更要体现农大独有的物质和精神风貌,展现齐鲁文化、泰山文化的精髓。尤其目前山东农业大学争创“双一流”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浅析适合我校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思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

  景观按照人文地理学科的研究可以理解成地理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接触过《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都知道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的典范。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校园景观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组合。

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就像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旦说的那样:“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校园景观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教育。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引出连绵不绝的回忆。毕业几十年的校友聚会时还不忘到山农大1号楼北边的槐树林转转看看,“又闻槐花香”是那个时代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就是现实存在的活教材。

  校园景观文化是教育、时间、空间的三维组合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校园的建筑、植物、小品等要素经过规划组合、历史沉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精神内涵,对师生注重感悟、情感熏陶,激发学习、科研兴趣,并使得学校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农业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校园景观既要为师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休憩的场所,努力搭建一个能够体现农大精神、校园文化的实践场所。农大校园景观体现了百年办学历程的渗透、泰山文化的融合、学科特色的协调等。

  2.校园文化景观融合原则

  2.1因地制宜

  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现有地形、建筑风格有自己的特色,在做校园文化景观规划时应尊重地方特色,根据已有地形地貌量体裁衣、适当调整,没必要大拆大建,提倡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造园传统。空间组织方面多考虑教学、生活区、健身等区域要求,通过植物搭配、景观营造做出差异化空间,道路、广场区域布置景观节点时应充分考虑减灾避险、人员疏散功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实地出发,道路通畅、景观优美、文化突出的校园文化景观,接地气的景观规划才能有活力。

  2.2突出主题

  突出主题原则是在文化景观规划中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序、重点突出,突出主题在学校文化景观营造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突出主题的文化景观融合原则本质就是在景观营造中融入文化内涵,校园文化通过景观实景进行表达。明确了校园文化的主题,也就确定了校园文化景观营造的主题思想。校园文化景观主题表达形式多样,但景观与文化需要协调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扩充,这样的校园环境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3合理布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景观文化作为一个分支需要单独做出规划,这里面包括硬件设施布局、绿化植物搭配、景观小品点缀、园林造景艺术体现等。在所有的规划内容统一在校园文化的指导下开展,而不是简单的见缝插针似的栽树,校园里处处可见小树林,没有层次,缺乏艺术,重复凌乱。在合理布局的原则指导下,校园文化景观规划与校园总体规划水乳交融、协调配合、相辅相成。

  2.4科学艺术

  校园文化景观规划不是各种素材的随意组合、简单堆砌。她是一门关于景观文化的分析、设计、施工、养管、保护的科学与艺术。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综合应用实践的科学。

  科学以抽象性语言手段概括茫茫宇宙中的客观规律,艺术则凭借形象语言以创造美为目的描绘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情感体悟。二者在校园文化景观中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以古建筑保护、古树名木保护为文化脉络为起点,山农大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经时间的沉淀悠久的历史才得以形成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生态体系。在这样具有一所历史厚重感的校区开展校园基本建设需要考虑校园文化景观的科学艺术性,对校园古建筑、古树名木实施整体保护,新的规划建设应保持并延续传统格局、空间尺度和历史风貌。

  2.5经济实用

  校园文化景观规划的经济实用原则需要贯穿整个规划过程,从调查研究、论证研讨到总体规划、景观节点设计、水电管线规划、种植设计等各个环节。植物造景中要以用乡土树种为主,再考虑植物多样性。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也为将来的日常养护管理节约投资,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化景观规划要以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追求经济实用,能为师生带来归属感。总之在经济适用原则指导下才能形成立足现实、着眼全局,考虑长远、全面协调的文化景观作品。

  3.校园文化景观内涵表达

  3.1校园建筑

  结合地势、尊重校园历史与文化氛围的建筑塑造,就是具有时代美感、意境高雅、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实楼、文理大楼等一批现 代化建筑通过其特有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体量尺度、文化品味、质感呈现、色调处理、韵 律变化等手法感受建筑濡染,陶冶学生情操。 在建设现代化教学楼的同时,学校没忽视古建筑的保护。农大北校区现有1号办公楼和山东农大礼堂两座古建筑。山东农大1#教学楼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农大及泰安市驻地高校早期建筑的代表,建筑特色表现在蘑菇石墙裙、前厦置有雕有莲花图案的四柱、室内木质扶手楼梯等,对研究泰安历史街区发展有重要意义。山东农大礼堂原为原泰安地委党校礼堂,建于1956年。礼堂有着崇高的声誉,当时在泰安首屈一指,在山东省名列第三,仅次于济南“八一”礼堂和烟台军分区礼堂。该建筑顺应城市街道肌理,建筑特色表现在其形制规整,圆拱形钢窗、女儿墙造型、雨棚罗马式立柱、四坡两折红瓦屋面,具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对研究农大及泰安城市历史发展具有有重要意义。这两座建筑因历史悠久、结构形式、建筑特色、史料价值等因素被收录至泰安市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图则。两座古建筑的高贵大气、文化底蕴、厚重感是百年老校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展示,是可触摸的时代记忆。作为学校历史纪念性景观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能促在校师生及进社会各界对学校历史、农大精神的认同。

  保护好纪念性景观的同时,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比如怎样从种植结构、色彩搭配、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规划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根据现有地域特点,通过植物造景手法彰显历史性建筑的厚重感,营造出纪念性景观的软环境,又是摆在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3.2道路规划

  校园道路贯穿整个学校,是联系校园内部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承载着着组织交通、分隔空间的同时,也是学校内外经常用来开展活动的地方,久而久之成为学校的形象窗口,承载着一定文化功能。神农 路几乎成了宣传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固定场所,学林路的跳蚤市场每年都是那么火爆,社团组织的游园活动让夜幕降临的学林路依旧灯火通明,道路成了高校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道路蕴含着校园生活的气息,形成不一样的校园景观,与师生无声无息地交流着。优秀的校园道路设施就是学校交流学习的第二空间。每天进行的道路保洁,定期开展的行道树养护,学校长期以来的苗木挂牌识别,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在这里他们能欣赏的不同专业的毕业成果展,看到优秀学子成功的经历,享受到后勤服务人员的劳作成果,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朴素、自然的道路景观造出宜人的教学环境,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道路命名是校园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是倾听不同声音、统一思想的过程,学林路、英才路、神农路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传承校园历史文脉、融合学校办学精神,表达了学校核心价值。

  结合农大校园方形形状,道路设计遵循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形成现在三纵两行校园道路网络,英才路、神农路贯穿东西,风华路、学林路和望岳路链接南北。人行与车行分离方式,步行道路采用林荫道与景观相结合。望岳路两侧以槐树为主,树冠高大,绿树 成荫,夏季浓密的树叶遮盖住了射向路面的强光,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隧道”。神农路两侧以银杏树为主,秋季一眼望去,满树尽带黄金甲,层层叠叠的银杏树叶,放眼观之,真是满目诱人,美不胜收。

  3.3植物造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古代诗人对城市景色的描述,现在被誉为济南的宣传标语。同样植物造景可作为主体直接服务于校园文化,也可作为辅助性景观表达文化。农大属于农科优势明显的高校,校园植物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现已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这对专业科研实习、植物品种研究、生态习性调查带来极大方便,可以说是一定意义上的标本园、植物园,这样直接的育人效果无需累述。

  经调查,农大校园包括树木园在内,全校共有63科158属410个种及品种。乔木,北校3360株,南校5376株,东校656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银杏、水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4种(喜树、樟树、水曲柳、核桃、鹅掌楸、牡丹、杨山牡丹、玫瑰、紫椴、样树、蝟实、青檀、杜仲、山白树),山东省珍稀濒危树种4种(北枳棋、玫瑰、紫椴、青楦)。在整体效果上能实现四季有花、季相明显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植物品种,造就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时,还为农学、园艺、园林、林学等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

 校园植物品种丰富,绿化覆盖率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一百多种的鸟类停留或繁衍。如白头鹎、金翅雀、银喉长尾山雀、小鸊鷉、棕头鸦雀、棕背伯劳、珠颈斑鸠、戴胜、乌鸫等。春去秋来,花谢花开,在美丽的农大校园里,鸟儿们一批批的繁殖、迁徙,生生不息。

目前的校园植物虽然品种多样,在景观造景、生态功能方面还需细化,植物造景的手法不够丰富,树林的层次感不强,文化底蕴有待加强。植物竞争性生长明显,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有待提高。

 3.4雕塑

浮雕主题墙位于学实楼一楼大厅,整面主题墙以黄河和泰山为背景,体现了山东农业大学选择黄河之滨、泰山脚下办学,象征着自远古时代农业研究就像黄河万古奔流、泰山千秋耸立一样成为人类抵御自然威胁、赖以生存的根本。墙上镌刻了13位人物,左面的五位是学校历史上为学校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五位先贤,右面的8位是学校教师队医和校友中涌现出的两院院士,左下角镌刻的“登高必自”几个大字为学校校训,昭 示人们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新进,集中体现了努力攀登、坚韧不拔的泰山挑山工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山东人民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优秀品质,是百年山农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学校精神的高度浓缩。

山东农业大学静置于校史馆前的神农塑像,以及水院前的大禹雕塑,表现了古人为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心系国家事天下事的 浩然正气,在学生心中树起了一座振奋民族精神的丰碑。学生们生活其中,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都受到熏陶、感染,而这种心灵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它只能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学生时代良好性格的塑造。

3.5置石

 山东农业大学位于泰山脚下,泰山精神对农大影响至深。登高必自为泰山登山起点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刻(明嘉靖39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语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农大以“登高必自”为校训,石刻位于学校南门入口处,红色遒劲的“登高必自”昭示农大师生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集中体现了努力攀登、坚韧不拔的泰山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山东人民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登高必自”泰山石是农大的校训,是农大文化景观置石的代表。校区内的其他置石也多采用当地出产的泰山石,具有明显的乡土气息,有的泰山石直接摆放原石,有的是镌刻文字,泰山文化、校园文化在置石中得到广泛表达。还有一种泰山松石文化景观,营造方式不是随便一棵油松一块泰山石简单组合,在适当的部位,如何选择的油松和泰山石的体量、造型以及组合构图似乎还需要精雕细琢。

  4.总结与展望

  步入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文化景观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又对学生培养质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创建“双一流”大学背景下研究校园文化景观,剖析农大人文精神与校园景观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农大百年历史文化内涵,利用与校园景观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景观传承文化的模式,培育定位“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农大精神,彰显农大百年老校的校园特色,让校园的文化景观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更新。


参考文献:

[1]罗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精神培育,中国教育学刊,2015.

[2]王栋民.认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中国教育学刊,2005.

[3]马立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初探,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8.

[4]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