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
   shandong    school    logistics   association

探索“333模式”,打造公寓学生教育管理新平台



探索“333模式”,打造公寓学生教育管理新平台


(鲁东大学)

郭连军 张建亮 张海舰 刘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总书记同时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近年来,鲁东大学以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积极应对和解决学分制改革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全面推行社区化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建设,不断完善、固化形成了“333”工作模式,收到了显著成效,对进一步加强公寓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333模式”的形成过程

   2013年,鲁东大学作为山东省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同班不同课、同课不同班成为常态,加上没有固定教室,班级结构变得更为松散,开班会、评优经常出现人员不齐的情况,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工作载体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同时,自学生公寓实行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以来,部分学生公寓的管住关系、生生关系比较紧张,楼管员说学生不好管,学生说楼管员服务差,辅导员、班主任进公寓也多数流于形式。面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潍坊学院书院制的基础上,于2015年选取5个学院试行了“社区制”教育管理模式:同一学院学生集中住宿建立“学生社区”,选派辅导员按照“双岗双责”的要求,上午在学院、下午在社区办公,每周不少于3晚住在公寓,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经过近2年的时间,“社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也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

   2017年初,为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大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学校把社区化学生教育管理列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推进工作。在学生公寓内腾出56间宿舍(每楼办公、休息室各1间),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办公设备,选派56名辅导员(每社区2人)全面入驻学生公寓。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在全校范围内正式建立并推行了以学院(辅导员)为责任主体、以学生公寓为主阵地、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和自律委员会参与、学生工作处统筹协调的社区化教育管理模式。

   201711月,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行社区化管理的基础上,由党委组织部和学生工作处统筹推进党员工作站建设,以驻楼辅导员、学生党员为骨干,建立了32个党员工作站,选聘驻楼辅导员(一般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任站长、优秀学生党员任副站长,设立固定场所,悬挂醒目标识,明确职责任务,学生党员分片联系宿舍、结对帮扶特殊群体学生,着力增强社区“粘性”和党组织建设,让党建和思政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对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学校党委的定位是:“在社区化管理的基础上,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由班级向公寓延伸拓展的一个创新,是学校在新形势下落实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阵地前移、服务下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重要举措”, 是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体系的重要步骤,对促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建设目标是“一个工作站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按照这个定位和目标,不断探索、完善、固化形成了“333”工作模式。

  二、“333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三学、三+、三讲”搭建党建与思政工作新平台

党员工作站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公寓的阵地作用,在学生公寓内着力加强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既包括教育他人,也包括自我教育。

  坚持“三学”——坚持马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必学;坚持中央和上级党委、学校有关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必学。

  做好“三+——做好“互联网+”,利用易班网、学工网、微信群等新媒体技术加强学习宣传教育;做好“文化+”,用好电子屏、党建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办好宿舍文化艺术节,加强楼宇文化建设;做好“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和个人职责。

开展“三讲”——讲身边榜样故事,讲师德模范故事,讲公寓感人故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励青年学生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二)“三访、三知、三做”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党员工作站将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和先进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生活化、针对性和实效性。

  访学生——三访: 走访慰问公寓内发生重大意外、患重病的学生;一对一探访心理异常学生;查访公寓内的各类违章和违纪行为。

  知问题——三知:知晓经济困难、学业落后和心理困惑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知晓宿舍内的群体矛盾、不稳定因素和诱发原因;知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身边突出问题。

  做实事——三做:做促进安全、稳定、团结的事;做提高服务质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事;做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管住关系的事。

   (三)“三亮、三比、三评”锤炼合格党员队伍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通过“三亮、三比、三评”,不断激发活力,提升能力,锤炼合格党员队伍。

  亮目标——三亮:亮标准,制订并公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考核量化标准;亮身份,在党员、预备党员所在宿舍悬挂标识牌,让“党员寝室”亮起来;亮承诺,结合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公开学生党员个人承诺,激励党员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党性锻炼。

  比成效——三比: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党员之间比为同学办好事、办实事的数量,比为同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评模范——三评:参照民主生活会模式,定期开展领导(老师、管理员)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通过评议加强总站对分站、分站和普通同学对站内成员的监督考核。

  三、“333模式”开展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学校围绕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333模式”的构建、推行、发展和完善,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条件建设。一是顶层设计方面,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作为基层党建的“细胞”,在组织形式上由各学院党总支归口进行具体领导和管理,在业务开展和工作考核上由党委组织部和学生工作处进行具体指导。二是条件保障方面,学校在公寓内专门腾出56间宿舍(每楼办公、休息室各1间),投入30多万元,统一布置办公场所,统一购置购置办公家具和设备。三是经费支持方面,学校将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建设列入单位年度精细化预算,确保党员工作站在工作开展方面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四是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公寓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依托党员工作站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和思政文化宣传,创建富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打造“一楼一品”的公寓文化。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更好地规范党员工作站有序开展工作,学校制定了《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章程》、《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功能定位、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等内容。在活动开展中,党员工作站先后制定了例会制度、部门管理制度、结对帮扶制度、党员联系公寓制度等。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工作站和站内成员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学校建立了考评制度,通过定期开展领导(老师、管理员)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评选“先进工作站”和“先进个人”,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党员工作站成员包括在本公寓办公的辅导员老师和居住于本公寓的全体学生党员(包括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党员工作站一般设一名站长,两名副站长,三个常务部门:党建协助部、组织宣传部与宿舍联络部。站长、副站长以及常务部门负责人通过学生党支部委员会推选产生,任期为一年。 每名党员负责联系若干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一对一帮扶。考虑到辅导员经常需要在公寓和本学院教学楼两地办公、部分日常工作难以兼顾的实际情况,学校在改善党员工作站办公条件的同时,近两年加大了辅导员招聘力度,增设了住楼辅导员岗位,先后引进了40余名专职辅导员,有效缓解了人员紧张的问题。

  四是开展工作研究。在不断推进“社区制”试点、推广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学校通过辅导员沙龙、专题座谈会、辅导员培训、实地参观走访等形式加强工作交流、探讨和研究。2016年,我校申报的《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获准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政专项)课题立项。2017年,我校申报的《基于“社区制”的公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获准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课题立项。

  五是注重总结宣传。在近5年的工作实践中,学校不断总结、凝练“社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工作经验、工作特色、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效,对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总结和宣传,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品牌效应。2016年以来,《光明日报》、光明网、新华网、《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发布”微信平台、大众网、山东省教育厅网站等媒体先后对我校“社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相关做法予以宣传报道;20182月,我校在山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会议上对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333模式”做了专题经验交流,在全省高校引起了广泛关注。

  四、“333模式”的创新特色

  鲁东大学是山东省较早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山东省首批7所试点高校之一)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社区化管理改革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构建并形成了‘社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在省内高校属于首创。同样,鲁东大学在学生公寓设立党员工作站的创新举措在山东省内高校也属首例,经过相关媒体的宣传报道,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333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范围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品牌效应。

  鲁东大学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项目是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和加强实践育人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学校党委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和“两学一做” 教育实践活动、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步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实践特色。

   “社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是学校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学分制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和转变新时代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其育人特色不仅在于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前移并下沉至学生公寓,让学生公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更在于充分整合和调动了包括辅导员、楼管员、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等在内的各方面育人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更加生活化,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亲和力,让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变得更有温度。

  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的难题,搭建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锤炼自我、服务他人、引领风尚的新平台,拓展了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新空间,完善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对于落实党支部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333模式”的工作实效

  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等先进分子,深入楼宇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宿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学生身边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无论是公寓管理员还是同学们,都普遍反映师生距离近了,监督提醒多了,推诿扯皮少了,问题解决快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社区内的管住关系更加和谐。

   “社区制”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有效解决了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使课堂教学之外的大学生思政和教育管理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难题成为过去时。在学生公寓内,辅导员老师、公寓管理员、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解决了学生身边的问题“发现难”、“反映难”、“解决难”等问题,部分学生公寓内的 “脏、乱、差”等现象显著改善,学生评价与实际相脱节的痼疾基本解决。

  鲁东大学推行社区化管理改革和设立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相关做法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以来,《光明日报》、光明网、新华网、《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发布”平台、大众网、山东省教育厅网站等媒体先后对我校“社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的相关做法予以宣传报道。201712月,我校应邀在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高校公寓管理分会一届二次会员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社区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的典型发言。20182月,我校在山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会议上对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333模式”做了专题经验交流,相关做法得到了与会高校的普遍认可。

  六、“333模式”的推广价值

   2013年,山东省开始在7所高校中试点学分制。2016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继续扩大高校学分制改革范围,计划到2020年,全省本科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鲁东大学作为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在积极探索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为全省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操作指南。

  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不同于以学生公寓为基本区域建立的学生党支部,它的“单元”更小,精度更准,效度更高,管理也更方便。因此,我们认为,鲁东大学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333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地域辐射性,无论是学生以学院为单位集中住宿,还是不同学院的学生在相对集中的公寓内分散住宿,都无法遏制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这一基层党建“细胞”组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学校政策支持、顶层设计合理、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指导得力、条件保障完备,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必然会成为点燃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星星之火”,引领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呈“燎原之势”,为推进全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贡献一份力量。